★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龚权

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08:3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一切法的本质是空性

    为什么说一切法都是佛法?
    (印光大师开示)

    《金刚经》说,一切法都是佛法。很多人感到疑惑,那么基督教也是佛法吗?某某功也是佛法吗?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

    “一切法都是佛法”的内涵在于,一切法的本质是空性。正因为如此,在我们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在待人接物中,在语默动静中,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体认佛法。只要具备空性慧,任何一个当下都能体认空性。

    在禅宗公案的记载中,那些祖师的悟道因缘真是形形色色,或是被大喝一声,或是嗅到了梅香,或是听到首小曲,结果就在那个当下开悟了。

    因为空性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才有“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否则,翠竹怎么会是法身,黄花和般若又有什么关系?

    正因为空性无处不在,所以才随处可以体认,而不是必须在禅堂中,在法座上。当然,开悟一定离不开之前的座上功夫。也正因为功夫用到家了,并且绵绵密密,从不空过,才能延续到座下,在某个契机被一击而中,豁然开朗。

    这也说明,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关键是在认识本身,而不是在认识对象。学佛,是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以此替代我们原有的、由无明我执建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只有看清世界真相,才能体会到,一切法都是佛法。

    所以天台宗认为,无情也能说法。你看外边鸟语花香,春夏秋冬,云卷云舒,哪一个不是在说法?都在给我们说无常法,说无我法,说苦,说空,关键是你能不能领会。如果具备智慧,随时随地都能听到佛法。否则,即使听的是佛法开示,也只是增长一点知识而已,还是用不起来的。(文/济群法师)

    “一切法皆是佛法”不可滥用

    “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句话出自《金刚经》,原文如下:“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经典中的讲述,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如来所说,讲的是如来的境界体证。

    对于还在生死轮回中的凡夫而言,不可妄谈“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佛是大医王,我们还是患重病的众生。譬如有人一想起自己的怨家、仇人,格外嗔恨、烦恼,要骂,要打,要杀,互相危害。这叫怨憎会苦。因为我们攀缘了这种事物,种种分别、执着袭来,所以不能清净本然。不能体证空性,就不能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日常生活俗事太多该怎么修?

    原文: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

    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徐彦如轶如书。

    白话译文:

    对于俗务纠缠,无法摆脱的人,当俗事纠缠时,只要心念能不随事务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

    如镜子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如果不知此中道理,即使让你屏除俗务,无所事事,仍然有散乱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学道的人,必须站在平时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事,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虽整天俗务纠缠,却又整天逍遥物外。

    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08:34: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贤宗法师:《金刚经》告诉我们明心见性的心法是什么?

    我执: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例如:这是我的工作,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从而产生“我见,我爱,我痴”等等情绪。
    仔细想想为什么会让自己涌起那么多情绪?都是和我执有关。比如名字,为什么我们的内心对不同的称呼会有不同的想法?那是因为我们在听到称呼后根据意识判断,添加了自己的想法。
    所谓名字,它只是一个名字,是空性的。空性告诉我们什么?一切事物都可以改变。如果明白了这一切,你就能更好地主宰自己,你的世界将会极大地变化。

    我们往往执着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感知,但事情的本质并非如此。所以在处理我执时,要用般若,学会观照。

    何为观照?观就是看,进行深入地冥思,来“看”自己的内心。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只关注自己的一切时,会被束缚,就有各种各样的绳索在困住我们。而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仔细观照的时候,就会发现别人也有优点,同时自己也有缺点。
    人生之中最要突破的就是我执。修行就是在调整自己,让我们生出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时刻清醒自己,长时间地观照。比如我们在修习打坐的时候,当你的身体不断动时,证明你的内心在不断起伏。
    心不宁静,就没办法安住,所以我们活得很痛苦。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独处的时候,往往想抓住一个东西,比如电脑、电视等等,这样才会舒服一点,假如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什么都不给你,就很痛苦。所以监狱里面有个惩罚犯人的地方叫禁闭室,禁闭室又小又黑,既没电视也没电脑,令人恐惧,但学过禅修的人不会怕,禅修功夫高的人可以一定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禁闭室这种地方对修行人来说恰是最好的修行。

    我执在突破的一刹那,就叫见道,见道就是见性。进入空性的境界。进入空性,就能进入一切。不管做什么事情,你能进入空性,就能做好这件事。你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固体,而是空性的状态,别人自然伤害不到你。如果你打墙壁,力气越大,反作用越强。但你打虚空,虚空不会受到伤害。为什么生活中会有那么多痛苦呢?因为你是一个强硬的个体,你越强,别人越容易伤害你,你受到伤害,别人反作用力也受到伤害。
    当我执破了,你就能不断地示现你自己,你的行为,考虑问题的时候就能考虑到芸芸众生,山河大地,从宇宙的角度,世界和国家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个体会和芸芸众生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境界高度就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
    一滴水放在哪里不干涸呢,放到大海里。一个人要创造普世的价值,一定要和所有的众生,甚至山河大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设计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会和所有的人合二为一。有些公司能够长久生存,而有些公司只能生存很短时间,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是否与世界与人类与山河大地合二为一!
    如果只是索取资源,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为自己而服务,那这个公司也不会被天地、世界、人类所容,这又怎么能长久于世呢?为什么某一时代的思想家会受到这个时代的众多人推崇,因为他的思想救活了一代人,所以这个人就被推崇。如果我们做的事违背了这个时代,被这个时代所抛弃,那么讲得再好,也不会被认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每个时代去翻开历史,能产生巨大作用的人,一定有这种观念、行为、使命和价值,促使他在那个时代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一种不以自我为中心、时刻想着众生的思想,佛菩萨就是如此。这就是修行。破掉我执,达到空性,与世事合二为一。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启示。

    法执:法是天道,规律。人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坏空。《金刚经》一直在围绕着我执和法执层层推进。
    什么是法执?认为一切为我所有。其实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导致的,因此一切法是生灭的,是无常的。如果你违背了一个规律,就会被这个规律中的事情所颠覆。健康有健康的规律,违背健康法则,就将被健康所抛弃;婚姻有婚姻的规律,不合婚姻法则,家庭关系将难以维系;国有国的规律,国家的存在是和人民的需求相一致的,违背了这个规律,那国也将不国。实践万法,无不如此。
    我们平时做事,比如演讲、给上级做汇报的时候,当心里紧张,太在意别人的情绪,往往就发挥不好。从内心进行剖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有担心就有障碍,有障碍就有执着,有执着就无法放开去做,就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假如你想发挥正常,就一定来自于人无我、法无我的精神。一个歌唱家唱歌的时候,放下自我,也放下对听众情绪的执着,化为声音,就能感染在场的所有听众。

    这里再讲讲福德。什么是福德?所谓福德,非福德,是名福德。我们需要积累福德,但又不是在刻意追求福德,这是一种空性思想的行为。因此,不要去想自己在积累福德,要化空。我们都希望有正念,有正行,有正住,心有所得,证有所悟,我要修行,我要入道。
    其实修行的最高状态就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心安住下来就会享受这种氛围,它一定是破掉我执和法执后才能有的状态。当你接受自己和周遭一切的时候,那种抗拒的心就没有了。
    人生是不断转换的过程,所有的快乐都来于自己会不会转换,当你用这种状态不断观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你不能面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10-29 11:26
  • 签到天数: 92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8-8-24 17: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我看到莲花有2个蜜蜂在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6-6 05:20
  • 签到天数: 3 天

    [LV.2]辟谷小学I

    发表于 2018-8-31 12: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龚权真是知识渊博,对中华文化理会极深,谢谢了,谢谢你的法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9-20 22:28
  • 签到天数: 10 天

    [LV.3]辟谷小学II

    发表于 2018-9-4 13:5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了,是续写前世故事。
    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
    没有哪次相遇可以准备,
    没有哪次重逢可以预演。
    这四句话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8-9-7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8-20 05:30
  •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8-9-8 14:1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如莲花,人生才能一路芬芳!感谢你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1-21 07:47
  • 签到天数: 414 天

    [LV.9]辟谷大学II

    发表于 2018-9-8 14:5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法布施。{:11_4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7-14 16:01
  • 签到天数: 320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8-9-13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不执着于三心,才能看得开,才能放的下,才能轻轻松松,才能了无挂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2:24: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禅修:打开一个美丽新世界

    静制百动

    关于禅修,许多人有一种误会,认为那是老和尚、出家人才做的事。所以,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禅修。实际上,禅修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速食时代,平时大家忙忙碌碌身心疲惫,如何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喜乐、轻安和自在,如果我们的身体老是处于绷紧状态,总有一天会生病,会绷出毛病的。禅修其实是让我们快速复原到最初的饱满、轻松状态,这种方法很简单,但要达到预期效果也不容易。

    简言之,禅修是调节身心的一种方法,我们一般把它叫做“静虑”。即一个人坐下来之后,把他的胡思乱想,纷繁芜杂的妄念,各种不良的情绪,统统过滤到身体之外。一个人把烦恼调伏了,他的头脑才会清明,智慧亦随之生起。我们平时考虑问题、做决策时之所以不能全面周详,乃因为我们的头脑基本属于混沌、焦虑或者担忧的状态,禅修可以训练我们的心,使之宁静下来。这就是禅修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独一静处,专精思维。

    常人往往和别人聊天时不觉得寂寞,一个人独处时就觉得孤独无聊,这说明他的思想处于贫瘠状态,独处不了,需要借助他人和外物来衬托、依赖、陪伴。在监狱里,最厉害的处置犯人方法就是关禁闭,把一个人关在一间小房子里,不跟外界接触,一般人要不了几天就什么都招了。但是这个人如果有过禅修训练,把他关在黑压压屋子里,他完全可以独处。甚至我们碰到地震时,你被压在地底下,也许五六天,也许七八天,那时禅修过的人就可以保持生命的长久,因为你能调整自己的呼吸,调整自己的状态,心理不觉得恐慌和害怕,只要不受伤,消耗的能量是很少的。事实上这种禅修的方法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都有,只是叫法不同。但是现代人都失传了,不知道了,听起来觉得很新鲜。

    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里面讲到一折,他的学生来上课前他都会问:今天离开父母的时候,你对他们孝顺了没有,让他们安心了吗?今天离开家的时候,你对妻子有没有尽到责任,处理好该处理的事情没有?今天离开家的时候,你对子女有没有做到关爱和安置,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这样问完反思之后,你一切都做到了心自然安静下来,再静坐半个小时,他才开始上课。

    其实打坐这种方法,西方很多宗教也在使用,不是东方的独创。一个人,能把心随时随地静下来,是一种力量。他能独处不需要别人,说明内心足够强大足够丰饶。平时我们说高尔夫球是一种社会精英人士的运动,为什么呢,不是说玩这个的都是富翁大款,而是因为它不是一种竞技式运动,它是跟自己玩。当一个人能不断超越自己,别人是打不败的。

    怎样才能自我超越?一定是他的内心足够强大,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解读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有自己独特的指导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常人都是希望别人给我们肯定,给我们赞美,给我们支持,这正说明我们的内心不够丰足,才需要外在的东西给我们补充,如此我们才能快乐一点。我们的快乐不是建立在自给自足上,而是别人给予我们才快乐,别人不给我们就痛苦。自己没有主宰权,所以是没有力量的。

    你发现没有,许多贪官抓去审问,被关禁闭,在各式各样的方法审问之后弄的受不了,最后就崩溃了。但如果你接受过禅修,达到一种定境之后,他拿你没有办法。但必须是深定,不是初浅的定,你便有这种力量。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在禅修的状态下几个思维方式:

    关系永相牵

    第一是关系。

    我们常常忽略的就是关系。人活着,首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先要厘清各种关系。其实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心跟我们的身,我们自己跟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存在跟我们的定位,我们的个体跟我们的民族、国家,甚至眼前这个世界、宇宙,跟无量无边的芸芸众生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是必须要考虑的。

    我为什么把关系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来讲,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活在天地之间,他的生命能形成怎样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一定是建立在他跟天地万物的关系,决定着他的存在,决定着他的梦想,决定他形成怎样一种可能。

    大家仔细想想你跟自己的家庭是什么关系,你就有了一种责任、义务。你给这个家庭做了什么,你在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你怎样对待家庭中每一个人?我们以此不断往外推演,比如·你在这个公司里扮演什么角色?你是老板,高管,员工,还是客户?……你不断往外推想的时候,会发现公司跟你有许多关系。

    大家普遍能读懂的是自己跟这个国家、民族的关系,譬如你到国外去时,首先想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不能让中国人丢脸,我应该体现中国人的素质、水平和文明。你自然而然就会维护自己出生的那个地方,对不对?你自然就会想我通过什么方式体现我在这个地方、这个国家的存在。当你不能通过关系向外延伸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是孤零零一个人。反之,你就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人。我们每个人好比一滴水,随便把这滴水放到哪里,就是放到保温杯里也保不了多长时间,而且成本很大。但如果把这滴水放进大海之中,你永远不会被蒸发,这时大海就变成了你,你就变成了大海,你成了无限量大。万物是一体的,如果我们的个体跟民族、国家、天地万物结合起来想的时候,你就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人,你跟天地万物合而为一。

    我经常给企业家讲,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它的战略思想就应该有这种思维——我们的企业能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人类、眼前的世界,做点什么?如果你能跟世界跟人类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你跟世界万物就是同存同亡的状态。

    我们现在来理清一个基本思路:一个企业要做好靠什么?靠产品。产品背后靠什么?靠人才。人才背后靠什么?靠公司的文化。公司的文化靠什么?靠老板的使命和价值决定他有这种文化。那老板要有这种使命和价值,就看他怎样去思考我跟世界、国家,跟千千万万的众生之间的关系。我们自己是一滴水,不论放到哪里都会干掉。如果放到大海里,就能得到永生。

    这是我们跟世界,跟芸芸众生最良性的一种关系,相互依存,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和整个世界历史来看,凡是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家无一例外记住他。别人记住他,不是他要求别人记住而是大家自然而然记住了,通俗地讲,这叫永垂不朽。什么是永垂不朽?你的身体坏灭了,但你的事迹、精神永存,他人铭志不忘。那么这个人,肯定在他存在的过程中,跟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就像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课,不是说我讲的有多好,我讲的好不好其实没有关系,你的收获主要来自你的心,来自你对这个人的解读。如果你不要的东西,我是硬给不进的。我想给你,前提是你要把心打开。真的是这样。

    反过来讲,你在这个时代能成就多少可能,也来自你怎样解读这个时代,解读这个社会,解读你跟他人的关系,这决定着你的所有可能。同理,你若把心封闭了,关起来,不愿意打开,不愿意接受、感知的时候,这个时代也给不了你,任何人也给不了你。所以我觉得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一期生命的存在过程也好,就要用这种思维去感知这个时代。

    如果没有禅修,我们的心一般很难宁静、清澈下来,你就不能看清自己跟周围万物的关系。好比一杯水,只有不动荡,沉淀了,才会清澈见底,此时里面一览无余。人在躁动的过程中看不清自己,不能照见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所处的位置,更不知道自己走向何处,成为一个实质性盲者。

    “关系”这个词,真的和我们大有关系。当我们不断往外推理延伸的时候,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链接。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可能单独存在,佛教里面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意思是说每个事物都相互依存,互为关系。不是说我存在了,一定要把你灭掉才能活的更好,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关系。希特勒很厉害吧?种族主义者,只顾自己活不惜他人死,最后呢,身败名裂的是自己,过早灭亡的也是自己。就因为某些人虽然有点过人聪明但还不算智慧,——因为他没有理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活着的人,当你把这个理解透了,你就会豁然而悟,以后的人生之路也顺畅许多。

    人和人的关系仔细琢磨起来,真的很有意思。比如这个人伤害了你,他就一定是坏蛋吗?狭义的讲他是坏蛋,因为他伤害了你。但广义讲,他却成就了你。如果没有他的刺激,没有经过挫折、苦恼,你怎么成长起来?小孩倘若不摔跤他怎么会走路?没有天生下来就会走路的。所以,摔跤是走路的一部分,同理,“坏人”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他又不是坏人,甚至是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这就需要我们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关系出发,让我们有一颗非常冷静之心,去对待天地万物,看清事物存在的各种规律,去遵守它,顺应它。

    格局定乾坤

    第二个,格局。

    每个人的格局大小决定着他的成就。佛教里怎么描述格局呢?《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刹那流动变化生灭无常的过程,都是成住坏空。每个事物因缘相聚时就生起来,因缘离散后就消失掉。我们的身体,今天健康,可能明天会生病;今天生病,可能明天会健康;我们的企业,今天是低谷,以后可能会发达。今天很发达,以后可能到低谷;我们今天拥有的东西,以后会坏灭,今天跟你好的人,以后可能不好,今天跟你过意不去的人,以后可能成为朋友。这个,就叫无常。一切事物无不在不断变化中向前推进,无不遵循生住异灭的必然过程。以这种思维去思考、观照天地万物存在的规律,自然会把我们困在里面的心解脱出来。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是有为法,我们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身体摸到的,所有的有所造作的法,都是有为法。

    是什么性质呢?——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连用了六个比喻。一个人真正要形成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思想境界,一定是他对万物的存在有如此深邃透彻的理解,倘若没有,他的境界就有限,因为他的心境很难达到虚空般无尽。

    常人往往被很多东西限制,比如都希望自己拥有巨大的财富,至高的权力,扬世的美名,理想的情感,但我们求什么就被什么套牢,在意什么就成为什么的奴隶,此是必然结果。你求钱就被钱限制,你求名就被名限制,如果你能把名放下,把钱放下,把地位、权力、情感都放下,那时候,展现出来的你就会独步青云与众不同,你是独立不羁不受外物左右的人物,得大自在。

    佛教的很多经典都在不断地破除我们的执着,庄子《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就是破除我执。我执是什么,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被自己的色身所左右。破掉我执后就是“至人无己”——这种人,没有自己,没有所谓的功名,没有所谓的成功和失败,把功过是非、人我烦恼这些统统忘掉的时候,你的前面就呈现出无尽的虚空,那时候,你就站在人世间的最高点上,再来看待你的人生,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就有不一样的眼睛来解读世界,这种解读的结果必然是不同流俗。想有这样一双不一样的眼睛,首先便要空掉一切相的执着,当你着相去读一切事物,怎么会有这种结果。

    所以作为企业家,一定要站在如是高度看待名闻利养,看待权力和财富。一定要破除它对你的困扰,如果老想抓住它反而抓不牢,反而成为更大的捆绑。无争即是大争,无得即是大得,这个世界存在的规律本然如此,你去《读金刚》经,它里面一直在破,破破破,破你对一切的执着。其实“破”不是让你对什么都甩掉,让你一无所有,实际上它是告诉你怎样才能更好地拥有,永久地拥有。所以我常说《金刚经》是一部发财经,但很多人读不出来这一点。

    人活在世间其实很可怜,因为总是被别人的价值、思想牵着走,一如牛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沉淀下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去想我们苦苦追求的那些东西最终会成为什么?

    一次我在交大上课的时候,送给了他们四句话: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为什么要打开心量,你打开心量去拥抱世界的时候,世界就与你同住。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对世界的解读会决定着未来的发展,一个总是活在自己的喜怒哀乐,活在我执当中的人,他的成就会像芝麻一样小。我经常打个比喻,当我们抓起一把盐放进一杯水里,这杯水会咸的难以下咽。但如果把这把盐放进湖里,湖水会咸吗?不会的。我们每天为各种小事痛苦不堪,那种痛苦,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像一只小杯。如果把我们的心胸放到像虚空一样的时候,再大的事情也是小事。我们的烦恼、痛苦、纠结,最大的问题就来自我们的格局打不开,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何种可能,就来自他对世间万物的解读,思考和自我定位。

    佛教里经常提到“福报”,有人认为是迷信。我举个例子,前两年海宁有个人,一天突然中了体彩,一千多万天外飞来,他高兴坏了。原来是上班族,每月拿三四千块,日子过的也悠闲自在,突然天上掉下这么多钱,他工作也不干了,买了别墅,买了名车,整天过的逍遥自在忘乎所以。但是知道吗,不到三个月,因为飙车出车祸死了。他本来可以活到终老的,但是这笔钱砸到他头上,把他过早给毁了,这就是没有福报的表现。什么是福报,就是你对金钱、名望、地位的解读方式,你有没有能力驾驭它,如果没有能力驾驭,这个东西到你身上就是祸不是福。

    我这几年也在一直做管理,做各种事情,我有时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没有福报去做多大的事情,你硬撑着去做,做到四五十岁,可能生一场大病,六十不到就走了。当你没有那个福报去承受结果的时候,就拿你的生命去折换,来弥补你的成就。如果你有这个福报,做成了还会很舒坦。古人说厚德载物,我觉得最厚的厚德就是心中没有,你在追求财富的时候心中没有财富,你在很高的位子坐着心中没有位子,你名满天下心中不以为意。“心中没有”,就是最大的德,因为你没有的是执着。

    成吉思汗有个案例,一次面临一场重要战役,要么统一整个蒙古要么被对方灭掉,非死即活。在这样一个生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手下的将领都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他自己却在蒙古包里呼呼大睡长眠不起。有将领把他喊起来,他一问,敌人还有半天才到,说没事,继续睡觉,又倒下去呼呼大睡。

    我们看这种素质,这种心量,真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正因为他心中没有这件事的困扰,反而能尽情发挥把事情做好。我们做企业,怎样让更多人来一起为你做,这看你是什么心态,你心心念念只想让别人帮你赚钱,肯定赚不到钱。谁是傻子,被你利用呢?我们寺院最初做禅修的时候,需要优秀老师来授课,我们当时没有一点名气,濮院镇开三轮车的人都不知道香海禅寺在哪里,但是每到年终的时候,我们都会尽量拿出最大的利益回报这些老师,所以在那些人的支持下我们一直走到今天。你如果既想用他,又不想付钱,既想马儿跑,又不想马儿吃草,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任何千里马也不会来的。这就是舍与得之间的关系,问问自己,你是要实现人生理想,还是要守住你的钱?一个人怎么思考和定位自己,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

    如何让自己不受名气、地位、金钱的左右,能够超越它?

    这个当然非常难,正因为难,所以境界才高,如果一般人随随便便就可达到,也不是至高无上的境界了。我们佛教说“不二”,就是超越善恶、有无、男女、黑白等一切对立的境界,我觉得不管在某个方面有巨大成就的人,他一定是超越对待之上的,就是“不二”的人。比如你是老板,你手下有许多人,有人性格偏激,有人做事默默无闻,有人对你很忠诚,有人很努力又很笨……有各种各样的人,你怎么对待?你认为他对你好就留他,对你不好就不留他,听你话就留他,不听你话就开他,你底下最后会剩下多少人?就是听你话的,有一天也可能不听话;今天和你配合的,后天可能和你不配合,你如果不断把他们开掉,最好还剩下谁?最后就剩下你孤家寡人一个。

    所以能真正统领一切的人,一定有颗包容之心,包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二”的境界。“不二”的思想是建立在目空一切,胸怀天下,内心无量的基础上。我们想成为这种可能的人,就要不断去自我提升和超越,不然会被许多具体的事限制到里面困住。所以我们经常讲,要把人生经历的各种事当作修行。修行实际上便是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有人为什么能自我转变和提升,因为他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一个不会思考和总结的人,和一只笨牛没有区别。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听课,今天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早课?我说做早课不单单是信佛的人才做,世间所有想改变自己命运,想提升自己境界的人,都需要做功课。好比你觉得某本书好,《道德经》,《论语》或《孙子兵法》,你每天对它读诵,等于请了一个圣人天天坐到你身边,告诉你他的思想,这就是功课的意义。你走着走着,走偏了,用这个功课把你拉回到正确的轨道,就是这个意义。

    最后总结

    好,我们总结一下。我们人生所有的可能,都来自自己对世间万物的解读,这决定着你的未来,跟别人没有关系。佛教里面讲,你有什么样的一颗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未来,你的心,决定着你的世界。世界只是你心的映像,是心的衍生品。

    你不要认为,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人对我好,这个人对我很重要,那个人对我不重要,实际上,他们都和你没有关系,都是你的心在不断和别人对接的过程中,促使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实际上这些关系的源头,还是你自己。人的心念像一个磁场,你是一块磁铁,自然能吸引金属。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相同频率的人吸引过来,不同频率的人被你排除在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然如此。所以你想达到什么高度,获得什么成就,就想想你的心念,你的自我定位,是不是跟那个高度相一致。如果不一致,想往上蹭也办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2:3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以短短二百六十个字,解说修行得道开悟者的彼岸境界,其中有非常多,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等佛学术语,要翻译得能让没有佛学基础的信众一看就明白,并能依此经文践行是有很大困难的。以下我们试着以平实的语言描述《心经》所传达的意境。

    《心经》白话
    文/蔡志忠

    当初,有位善于观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进入深层思考。他发现:“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

    佛陀对舍利子说:舍利子啊!宇宙中凡是存在必然变化,凡是不变化必然不存在,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舍利子啊!情境只是一时变化,没有好、坏、顺、逆、净、垢、增、减。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当下,不要想它怎么来、怎么去,不要以自我立场去分析眼前情境,也没有所要分析的对象,没有主观想法。眼前情境没有顺逆,内心也没有爱憎分别。

    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苦无从产生,也没有苦需要消除。身心与当下合一,无所欠缺,也无所得。

    虽然无所得,但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悟通生命实相。他的心没有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豁然顿悟。

    过去、现在、未来的开悟者们,都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达到最高觉悟。因此我们知道,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

    智能彼岸的境界,美妙得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来歌颂唱咏:去啊,去啊!去彼岸啊!大家都去彼岸,迅速完成开悟多美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2:4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研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

      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解释】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

      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释】

      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释】

      古时善于为士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恭敬啊,象当客人,和蔼啊,象冰将融化,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幽谷,浑厚啊,象江河的浑水,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

      尽量使心灵空虚到极点,坚守清净。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巧和利,盗贼就能自然消灭。这三条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朴素,减少私欲。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释】

      抛弃学问才能免除忧患。应诺与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人们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还没有个尽头!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唯独我自己淡淡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婴儿。疲倦啊,象是无家可归!.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释】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

      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发生!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释】

      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解释】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释】

      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释】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释】

      万物依*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释】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都来投*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 ”。这不是以*为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就没有荣誉,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

      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释】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

      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释】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解释】

      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解释】

      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释】

      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会脱落,子孙遵照这个道理祭祀永不断绝。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故为天下贵。

      【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释】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解释】

      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谁知它最后会怎么样?它没有定论。正常的可能变为反常,善良可能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释】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啬为好由于吝啬,可说成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积德。重积德就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有了治国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延长生命的道理。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释】

      治理大国好象煎小鱼(或者做小菜)。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圣人也不伤人。这样双方互不伤害,所以能彼此无事。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释】

      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释】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释】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经常运用这一模式,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与事物是相反的,最后得到的是非常通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

      江海所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释】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正是因为大,所以不象任何东西。如果象某种东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才能做事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宽绰,舍弃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说道慈爱,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就谁,就用慈爱来保卫谁。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解释】

      善于作武士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符合,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释】

      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解释】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虽不好怀里却揣着美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释】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最好,不止到自以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压迫。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

      勇于有胆量就会死,勇于没胆量就会活。这两种“勇于”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讨厌的,谁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圣人也难于解说明白。天的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答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慢条斯理的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稀,而从没有遗漏。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解释】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应由专管杀人的人去杀。要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释】

      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上面租税太多,所以才饥饿。人民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上面有所妄为,所以难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视自己生命,是因为上面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释】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僵硬的处于下降状态,柔软的处于上升状态。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释】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释】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作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还债。只拿着借据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债的是无德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有德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

      国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远方迁移;虽有船车,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武器装备,没有陈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吃得香甜,穿的美观。住的安逸,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

      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2:4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研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隐的很哪,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

      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解释】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

      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解释】

      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释】

      古时善于为士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恭敬啊,象当客人,和蔼啊,象冰将融化,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幽谷,浑厚啊,象江河的浑水,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

      尽量使心灵空虚到极点,坚守清净。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巧和利,盗贼就能自然消灭。这三条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朴素,减少私欲。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释】

      抛弃学问才能免除忧患。应诺与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人们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还没有个尽头!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唯独我自己淡淡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婴儿。疲倦啊,象是无家可归!.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释】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

      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发生!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释】

      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所以总是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而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解释】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释】

      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释】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人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释】

      万物依*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释】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他投*。都来投*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解释】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 ”。这不是以*为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就没有荣誉,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

      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得上它。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

      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空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释】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

      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释】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解释】

      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解释】

      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释】

      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会脱落,子孙遵照这个道理祭祀永不断绝。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以,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事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故为天下贵。

      【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释】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解释】

      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谁知它最后会怎么样?它没有定论。正常的可能变为反常,善良可能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释】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啬为好由于吝啬,可说成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积德。重积德就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有了治国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延长生命的道理。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释】

      治理大国好象煎小鱼(或者做小菜)。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圣人也不伤人。这样双方互不伤害,所以能彼此无事。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解释】

      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释】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释】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经常运用这一模式,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与事物是相反的,最后得到的是非常通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

      江海所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释】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正是因为大,所以不象任何东西。如果象某种东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才能做事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宽绰,舍弃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说道慈爱,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就谁,就用慈爱来保卫谁。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解释】

      善于作武士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符合,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释】

      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解释】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虽不好怀里却揣着美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释】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最好,不止到自以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压迫。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

      勇于有胆量就会死,勇于没胆量就会活。这两种“勇于”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讨厌的,谁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圣人也难于解说明白。天的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答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慢条斯理的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稀,而从没有遗漏。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解释】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应由专管杀人的人去杀。要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释】

      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上面租税太多,所以才饥饿。人民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上面有所妄为,所以难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视自己生命,是因为上面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解释】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僵硬的处于下降状态,柔软的处于上升状态。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释】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释】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作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还债。只拿着借据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债的是无德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有德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

      国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远方迁移;虽有船车,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武器装备,没有陈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吃得香甜,穿的美观。住的安逸,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

      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2:44: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个禅语故事,送给正在迷茫中的你



    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
    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
    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
    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



    佛家禅语佛世间何为最珍贵?
    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
    佛不语。
    经数载,沧桑巨变。
    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一青年向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一脸茫然。
    “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同样,你还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决于你怎么看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少年问智者:“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智者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
    弟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65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22:4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道人与盲人的对话,十个人看完,九个人开悟!

    贫道回到故乡,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来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在羊肠小径,村民们默默的来来往往着。

    正想离开此地,看见远处有一点微弱的灯亮移动过来。这时身旁的一个人说:“瞎子过来了。”

    贫道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一丝白天与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庄严的神像,看不到花开花落,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移到了我的云鞋上。贫道问:“敢问老人家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盲人告诉贫道:“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目混沌”。

    贫道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将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一盏灯笼。”贫道若有所悟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贫道又愣了。盲者缓缓问贫道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他人碰撞过?”贫道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说:“但我就从来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了”。

    贫道听了,茅塞顿开,仰天长叹:“求道人云游四方,奔波去求道,没有想到道就在我们自己身边,人的道心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道,感觉不到道的存在,但道却看到我自己的,道随时随地都伴随于我们。
    是的,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我们自己。



    一、悟示弱

    一个人太强势,不管出发点是不是好的,定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几乎无法挽回,所以很多人遍体鳞伤,因为不懂得示弱。示弱其实很简单,在关键时听从别人意见,关注感受,情商管理得体,让人合作有安全感。示弱不是妥协,是更快达到目标,是伟大的。学会示弱,做熟透稻谷!

    二、悟放弃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有所放弃,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没有果敢的放弃,就不会有顽强的坚持。放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当一切尘埃落定,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失去也是一种收获。

    三、悟心境

    人活的就是心境。人生的许多变数,取决于天、地、人三才的运转变化,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佳,则凡事自顺。人的一生,小事无数,你能计较多少?人生的大事也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常人岂能奈何?为小事而常介怀,不值;为大事而常悲戚,不该。所以,对于小事要开心;对于大事要宽心。

    四、悟独处

    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独处,也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回归自我。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只有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会宽广。独处,是一种静美,也是一种修炼。能够在独处时安然自得,才会在喧嚣时淡然自若。
    1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休必劳心。
    2
    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你怎么待人,并不代表别人怎么待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只会徒增烦恼;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好好珍惜,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3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即使你再排斥现在的不愉快,光阴也不会过得慢点。所以,长点心吧!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要学会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不用太计较。要学着踏实而务实,越简单越快乐。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内涵和物质做后盾,人生就会变得底气十足。
    4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
    5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情,我们只能欣赏,远远地,终也无法走近,最后,选择走开。总有一些感情,我们只能体会,默默地,终也无法接受,最后,选择离开。轮回的路上,选择与命运相连,放弃与生活相关。人生,就是于选择中,走向新的生活,于放弃间,得到解脱自在,然后,继续前行。
    6
    许多人常喜欢研究“说话之道”,以便在为人处世中游刃有余。其实,最好的说话之道,不是学习怎么说话,而是怎么做人。人做得比较善良、诚恳,就算语言拙劣一点,大家也会喜欢你;如果心肠不好,就算嘴巴再会说,别人被蒙骗了一时,也不会被蒙骗一世。所以,言为心声,学说话不要舍本逐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4-14 13:37
  • 签到天数: 135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8-9-14 17:27: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法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10-9 08:12
  • 签到天数: 11 天

    [LV.3]辟谷小学II

    发表于 2018-10-1 18:59: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11_491:}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