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345|回复: 6

关系是一面镜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6-7-10 12: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系是一面镜子


     
    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我们与许多的关系连结,例如与父母、伴侣、孩子、朋友、及其它人的关系。在关系里,我们全部的情感都会展现出来,无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快乐的或不快乐的情感,关系都会反映出我们的内在,帮助我们觉知到自己。
    我们总认为自己在关系中的伤痛是别人造成的,尤其是当你觉得自己受到批判时。你一定遇过激怒你的人;你的伤痛确实在影响你,创造出你所有的情况。如果它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模式,如果你觉得有一个伤痛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那它肯定与其它人无关。无论你喜不喜欢,你的成功与失败,特别是你的人际关系,都被你的过去所限定。

    被我们刻意忽略或压抑的伤痛,或者我们没意识到的,但确实在内在影响着我们的伤痛,往往都会在关系中浮现。这就是为什么关系是认识自己非常有效的工具。巴关说:「生命是认识自己的探索。」要认识自己,你需要一面镜子,关系就是你的镜子。每一段你与别人的关系,都反映了你自己的某个面向。它要不是反映出你真正的样子,就是反映出你有伤痛的面向,或你所憎恨的面向。

    当你与亲爱的人、伴侣、子女、父母、朋友或商业伙伴起了争执时,你真正在对抗的是——你自己的阴影自我,你将它投射在那个人身上。你有没有注意到人们会批评朋友或工作场所的同事:「我讨厌他这么做,我讨厌他做事的方式。」其实,我们真正讨厌的是我们无意识阴影自我的那一面,也就是我们内在的创伤;这部分通常是被压抑的,现在被激发了。每当按下这颗「按钮」,我们的阴影部分就被刺激了;我们身边的人反映了这点。通常我们不希望看见它。

    你越是忽略创伤,你就越被它耗尽;因为它一直缠绕着你,让我们一直被思绪所占据。如果你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创伤与痛苦上,倾听它、经验它,它就会消失了。举例来说,你现在感到悲伤,觉知到悲伤的存在,接纳它、允许自己去经验那份悲伤。除非悲伤被认出来并且承认它,否则就不会转化与移动。

    当你面对自己的阴影自我,接纳自己时,你内在的冲突就消失了,当冲突消失时,就会有能量。当有能量时,就会有喜悦。」消除持续的冲突是一项内在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在自己内在进行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 收起 理由
    浙心悦 + 6 给你32个赞!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2: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住自心,自在欢喜
    2016-07-10

     
    有人欣赏你,
    那是他看见了自己内心的美好
    所以,你可以微笑接受欣赏,
    但不会忘乎所以

    有人嫉妒你,
    那是他不接纳内心的自己
    所以,你可以允许他的嫉妒,
    安然做好自己

    有人喜欢你
    那是喜欢由你而唤醒他内心的自己
    所以,你可以淡然面对欢喜,
    但不要失去自己

    有人讨厌你
    那是他不接纳由你投射出的他自己
    所以,你可以坦然接纳讨厌,从容做真实的自己

    有人伤害你
    那只是他的内心太缺乏爱
    所以,你会看见他愤怒背后的悲伤,从而唤醒你内在的慈悲

    知道么,
    我们遇见的没有别人,
    只有我们自己。
    让我们回到自己的内心,
    安住于此,自在欢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2: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美好的情感关系



    人类常常说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那只是一种掌控的企图和努力。那看似爱的举动是出于恐惧的,是为获得安全感所作的努力。这种“爱”甚至被等同于希望、要求、负责、满足、无私、奉献等,而实质上都不是爱。那都是恐惧的心走向安全感途中的名义。

    人们总以为“关系”总得或必须建立在“我”、“他”之间,否则,就不存在关系。关系变成一种他们向外的桥。而实质上,所有向外的都是幻象。只有朝向内的才靠近真实,而站在真相上讲,那也不真。


    人们把关系理解成一种“我”、“他”关系。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我他关系,有的只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自己念头的关系。所有的外在关系,只是自己和自己念头关系的外在投射。


    所有关系的实质只发生于自己与自己,那是一种内部关系。因为对于心来讲,没有一个“外”,也因此不会真正存在一个我与一个外在的“他”的关系。

    了解关系的实质。当你觉知到自己有关系障碍时,不要再在关系对象上下工夫,在你自己的念头上下工夫。处理你和你念头的关系,才是真正地处理关系问题。

    世界是你的投射,你把你和你念头的关系投射到外面——你回收或“看到”你的外在关系。但记住,外在关系是个幻影,它是你与自身关系的投影,犹如树枝投射到水面产生一个水中的树枝影一样。


    一切都是人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外在的相,但因为那“外相”显得太真实,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里面也存在世界,不知道这个是那个的投射——所以,当问题出现,他们在眼前的幻影上狠狠地下工夫、动心思、费力气。努力的人,不对,你的方向反了,你用功用错了地方。你应该回到你的内在、那投射影像的源头上去用功,否则你在那虚假的外相上努力一万年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你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呢。


    外在可见的关系是一座桥,但你应从那座桥上向里来,而不要走向另一个桥墩。从关系的桥上向里来,走向你自己,那是在走向真实和根本。关系是一根心灵的神经,是引导你进入自己心的最敏感的一条路。那些在关系上出现障碍,尤其是亲密关系——那些觉知到那根神经疼的人,由那疼痛来到疼痛之源——你的心。


    当一份关系引导你来到你的心,那份关系无论是好是坏,它已经发挥了它最大的意义,它已经行使了它本来的善。如果你能够从那份关系抵达你自己,那么你将解救你自己;如果你沿着那关系的方向向外发射你痛恨的箭,你将给自己创造更大的伤害。


    觉悟的人了解,伤害另一个人就是伤害自己,就是你在无明中伤害自己的表现。借关系或关系问题的存在,拨动自己痛苦的神经,引自己回到清醒中来吧。


    记住关系是一座走向自己的桥,而不是一条走向他方的路。记住你没有一个我他关系,你所有的关系仅仅是自我关系。请梳理自己与自己(念头)的关系,以明晰自己回到安宁的路,这才是关系处理的根本。


    离开自己而谈他人,无关于解决你的关系障碍问题;你必须抛开他人,来谈自己和自己心念的关系,你的解脱和自由才有真正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2: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小事就大,心大事就小



    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
    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对生命而言,
    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
    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生活累,
    一小半源于生存,
       一大半源于攀比。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
    直到有一天你除了坚强再无选择。

      是你的,就是你的。
      我们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
      其他的,交给命运。
     撑不住的时候,
     可以对自己说声:“我好累”,
     但永远不要在心里承认说:“我不行”。

      知世故而不世故,
      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别人绯谤你, 说明你优秀。
    别人利用你, 说明你有价值。
    别人嫉妒你, 说明你走在他前面。
    别人恶意诽谤你, 说明你很有影响力。

    所以,
    要看破不要说破;
    要争气不要生气;
    要开心不要伤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12-18 18:51
  • 签到天数: 191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6-7-10 16: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这么好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8: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日暖阳 发表于 2016-7-10 16:22
    谢谢分享这么好的文章。

    我还是喜欢在自干五毛分享,在义工群总有种凌乱的感觉,在这里有空了我就多分享一些,有空了自己也可以看看。你喜欢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8: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心能顿悟,你我皆可成佛


    佛,不是一尊偶像,而是人生修行的硕果。不一定要焚香叩拜,佛在心中,而不在身外。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之所以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缠身,看不透,也走不出来。佛有大小,人分三六九等。若心能顿悟,学会满足,你我皆可成佛。



    因众生不了解真理,不懂享受生命,所以佛陀曾说:“心灵的窘困是人生最可怕的贫穷;世界上最穷的人,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智慧。”所以,没有金钱,你不一定贫穷,而没有智慧,你就一定贫穷。现在有很多人都信奉佛法,走入了善道,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大福报。比起那些没有智慧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富有。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禅而言,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事心境。如是,大度是禅,无伪是禅,乐观是禅,含蓄是禅,清淡是禅,信任是禅,适度是禅,和谐是禅。满目青山是禅,苍茫大地是禅,绵绵细雨是禅,潺潺流水是禅。行住坐卧,皆带禅意;时时处处,禅悟人生。



    在成功的道路上,失败是过程之一,失败本身,也可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人只能享受成功的欢乐,却经不起失败的历练,那样的成功只能算是福报。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一般的凡夫好不容易成为伟人的原因。其实伟大的人格,是从成功与失败的交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对于所拥有的一切,都视之为理所当然,然后拼命向外寻找幸福。所以上天为了使我们有看见幸福的能力,就经常会安排各种失去,藉由失去,让我们看见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可是,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就永远找不回来了,当幸福在手时就该好好珍惜。



    敏感与思虑,恐惧与紧张,轻易的自我否定……都源于内心深处的脆弱和干涸;换言之,是长期以来给自己重重加码,焦虑的阴云堆满了心灵。要让心打开、复苏,需要一个希望,用希望来点燃信心。佛法说,再渺小的众生都有着最圆满的光明,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它。修行能让我们穿透生命的迷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尚:你必须放下你失去的,新的才能进来


    彼尚
    这个真的很好,当你感觉如此连接,你真的意识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因为想象你想来到身体,是为了一个很欢乐的时光,完整体验生活。现在你可以去到其它星球,看起来好像你去了中餐厅、意大利餐厅或日餐厅,或者你去了地球,因为这是一个自助餐厅,拥有一切。

    你可以去其它星球,但有的星球你去就只是享受好日子,就只有一种震频。但在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震频,所以当你来到地球,你真的是来享受的,尝试一切。比如说,真的受苦,真的开心,就是这样上上下下。所以你来了,你拿了你的一小部分,我们举例说你的一个手指,在身体里面,但你依然在外面这儿,所以你看待你的身体其实就像你的手指大小。

    很快手指认为它是一个人,它没有意识到这个真我依然在这儿。所以你其实不是一个人,你在这是完全被照顾好的。你的真我一直在看着你,你的真我在照顾一切,当你了解了这一点,突然之间你就不再有恐惧,你感觉真的很好,因为你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那只是个体验。

    如果有人离开你,是因为内心深处你想让他离开。如果你失去了什么东西,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你真的是想失去它们,所以你并不会因此而难过。如果有人死了,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我不想让你们感觉内疚,但是如果你去看它,你其实不介意他们死,你真的很喜欢他们死,因为他们在控制、困扰你太多,但是当他们死的那一刻,假我就跳出来,你就开始哭泣难过。



    当你忘了自己真正是谁,你就会继续对事情生气难过。但是如果你记得自己真正是谁,你就对一切就觉得是可以的。无所谓你损失了多少钱,因为你知道没有关系的,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所有的钱,你损失了200万,你可以拥有1个亿,无论你失去了多少,如果你想要,你就可以有更多。

    但是你必须得放下你损失的,新的可以进来。但这个不是大部分人所做的,他们对于他们失去的关注了那么多,都没有意识到新来到的事物,在他整个人生中他所看到的全部就是他失去的部分。

    当我给你解释的时候我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在解释,我说的是:无论你关注什么宇宙会给你更多。但是在实相上是你的关注导致了你能够看到的全部,所以看上去呢就是好像它变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当你敞开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它就会从四面入方来到你。

    所以当你意识到你不是一个人,你的真我也就是宇宙,它拥有万事万物的力量,它们在这来帮助你。你选择自己想体验什么,然后你体验了一些,却继续在说不,我不想要这些,你继续谈论、分析它,它继续变得更大,你就继续在说我不想要这个,所以你必须要改变这一点。

    在头脑中注入所有好的东西


    萨米亚
    我也许不相信我笑得越多我挣得越多,但作为一个女人。我就想要相信我年纪越大,看起来越年轻,这也是我一直都在做的。当我知道我可以改变我所有的信念系统的时候,我就开始去这样做,好的,我年纪越大我看起来越年轻,这个对于我来说,感觉很好!

    我可以创造它,我年纪越大看起越年轻。所以我开始去想一下,我想什么?我值得拥有每天看起来,越来越年轻,我开始去说,我说了很多次!然后它开始和我的心去连接了!

    我和彼尚早上醒来我们不说早上好,我看着他,他看着我说我笑得越多赚的钱越多,我看着他笑着说我年纪越大看起来越年轻!两个人相互重复着,两个疯子在房间里!反正这个房间里没有别人来评判我们,但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这看起来非常的荒谬,但你在告诉你的头脑是什么,你就在告诉你自己我在掌控者我自己的人生。我们在掌控者我们的信念系统,你不会再控制着我了,我要在我的头脑当中注入所有好的东西。我要持续的告诉我的灵魂,你足够好,你非常精彩,你很善良、你很值得拥有,你很美丽。



    是的我年纪越大看起来越年轻,你知道它怎样变成一个信念系统的吗?当你真的把它付诸于实践跟你的心连接的时候,当你被宇宙测试的时候。有一天,我告诉别人我认为我了解了,我年纪越大我看起来越年轻,他说好的,彼尚支持我,彼尚相信我。

    但这里真的有一个测试,我有一个女朋友,比我大很多。她电话我说想和我一起喝咖啡,然后有一年没有见到她了,所以我想看看她,我说好吧!她是没有上轻而易举的富足的,她来自于社会上和所有的人们一样,都相信会变老!

    当你变得更老,你的身体就开始变得不好!她和我见面后,她说你看起来很好!我说谢谢你,我想要告诉她我的信念系统,但有些东西告诉我要停一下!因为你告诉她们的话,她们会认为你疯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她开始评判我,所有我告诉她的就是,谢谢你我感觉好!

    如果是一个来自于轻而易举富足的朋友,我会说谢谢你,我相信我年纪越大,看起来越年轻。因为我知道我会获得她们的支持!但当时是外面的人的时候,一点功课都没有做过,我就不会浪费我的时间,去告诉她们我相信什么。因为我不想让人把我拉下去,因为她们没在我的层面上面,她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9: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中的相人术 不服不行




    《史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

    魏文侯想为自己提拔一位相国,目前有两个人选都不错(魏成子与翟璜),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于是他找来谋士李克,对他说:“有句谚语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现在我们魏国正是处在‘国乱’这个状态,我迫切需要一位有本事、又贤良的相国来辅助我啊。魏成子和翟璜这两个人都不错,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你说说他们两个到底哪个强一些?”



    李克并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却说:“大王,您下不了决心,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魏文侯急忙问:“怎么考察?有何标准吗?”李克说:“当然有,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

    通,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贵,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富,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居,观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听,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止,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习,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穷,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而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贱,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魏文侯听后以上标准说:“好了,您休息去吧,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李克拜别大王出来后正好遇见了翟璜,翟璜问道:“听说魏文侯找您商量谁做相国的事情,决定了没?”李克说:“决定了,魏成子为相国。”

    翟璜气不过,愤愤地说:“我哪里不如魏成子?大王缺西河太守,我把西门豹推荐给他;大王要攻打中山这个地方,我就推举了乐羊;大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就推荐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增,我为什么不能做相国呢?”



    李克说:“你怎么能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俸禄,百分之九十都用来罗致人才,所以卜夏子、用于方、段千本三人都从国外应募而来。他把这三个人推荐给大王,大王以师相待。而你所推荐的人,不过是魏文侯的臣仆,又怎么和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想了半天,愧然失色,说:“您是对的,我的确比不上魏成子。”

    果然,魏文侯让魏成子做了相国。

    其实可以从三个人身上学到一些道理:

    从李克身上学到了考察人才科学方法;

    从魏成子身上学到了,虽享有俸禄千种,但十分之九用于为国家招贤(荐才举贤);

    从翟璜身上学到了,有自知之明,识轻识重。



    《史记》可谓是:世代永传的史学经典、安身经世的谋略宝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19: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多夸奖老母亲





      近来,他对母亲的怨言越来越多,母亲总是不断地犯一些错误,且“屡教不改”。比如,母亲洗碗筷时,常常洗不干净,他总是发现新端来的碗筷,不是碗上有残留的油迹,就是筷子上附有残留的菜末,这让他食欲大减。

      母亲总不让他扔掉那些穿破的袜子,非要帮他缝补,让他再穿几次不可。可母亲缝补后的袜子,纹路总是不对,针脚也不匀称,显得皱巴巴的,他根本无法穿出去。

      母亲做事越来越慢。家中只有一个卫生间,夏天一到,一家人只能轮流洗澡。每次轮到母亲,她一洗就是大半天。

      起先他不止一次暗示过母亲,让她改改。后来他直接了当要求母亲应该怎么做。他不知道母亲究竟是怎么了,变得如此邋遢和迟钝。

      那天,他提前下班。快到家时,他看见母亲和小区里的一个邻居在聊天。母亲天生嗓门大,他听见她说:“树老能当梁,人老不中用。老了,连活都干不好,儿子嫌弃我了。岁月不饶人呀,我以前可是什么活都能干好的。。。。。。”

      他的心猛地一沉。那天晚上,他第一次偷偷地,近距离地打量一番母亲,不禁大吃一惊,母亲看似满头的黑发,里面却夹杂着许多白发。之后,他还发现,每每洗碗,母亲总是努力地把眼睛朝碗上凑,原来,母亲的眼睛已不如先前那般明亮。女儿还告诉他,奶奶洗澡时,脱衣服都显得很艰难,有时,连毛巾都拿不稳。

      原来,母亲母亲真的老了,他愧疚不已。

      再发现碗筷上留有油迹和菜末时,他会偷偷地把它们洗去,不让母亲知道;再接过母亲缝补好的袜子时,他会称赞:“妈,你的手艺太棒了,缝得真好。” 母亲再洗澡时,他会说上一句:“妈,你慢点儿洗,我们不着急。”

      当某一天,如果你发现母亲变“笨”的时候,请不要责怪她。因为,母亲已经开始变老,那时的她,更加需要你的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0: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宗棠读书修身8句,神交古人




    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点评:好贪便宜者,和他交财必然会造成不愉快。多疑的人,无法和他一起做事,因为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彼此坦诚,互相猜忌是无法合作的。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千卷,神交古人。

    点评:这是左宗棠的述志联。上联可以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媲美。下联表达向古之仁人志士看齐的志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是为摆脱庸俗,与往圣先贤神交。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点评:这是左宗棠的一副对联。上联意思是要胸怀远大抱负,只求中等缘分,过普通人生活。“发上等愿”是志存高远,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结中等缘”是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圆满而不是完美;“享下等福”是享受生命的真福,体味人生的乐趣。

    下联意思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应低调处世,做事要留有余地。“择高处立”,才能高瞻远瞩;“就平处坐”,才能消灾远祸;“向宽处行”,才能畅行无阻。

    李嘉诚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挂于其办公室。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点评:“不被人欺”指的是人在逆境中,困窘时要保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接受别人的羞辱;“不被人嫉”指的是在顺境中,发达时要保持低调,谦和待人,不要遭人嫉恨。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点评:大丈夫要越挫越勇,不向困难低头,不轻言放弃;不做一个烂好人,做个有才华的,能有所作为的人,既使被周围的一部分人嫉恨也勇往直前,当仁不让。

    万有不齐天地事,一无可寄古今情。

    点评:天地间的事形形色色,都有存在的理由。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古往今来,万事成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独怆然而涕下!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点评:读书就是和古人为友,好书常读常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0: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

                              
                                                                                                                      
                         

    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




    人的心胸和心灵是不断地被委屈撑大的,是不断地被现实中的不如意撑大的,是不断地被受人不公正撑大的,是不断地在一次次焦虑中撑大的,是不断地在一次次走投无路中撑大的。所以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怕,它只是一个人的心灵和心胸被撑大的过程,它没有极限,它只会越来越大。



    心静,与环境无关,只与自己的心境有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让心静成一朵出尘的莲花,抛开一切枷锁和羁绊,优雅绽放。让心静下来,才能像孩子一样,听到最美的声音,看到最美的风景,回归赤子之心。




    禅,就是要你直下承担。直下承担"我是佛",承认自己有佛心,就不会跟人计较、嫉妒,许多恶习就能消除,就能重新改造自己。"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我们求法要受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那就是自我禅定的功夫,要能如此,才能在禅门里成大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0: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生,再也无法重来!



    导读

    人活一辈子,开心最重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在快乐的心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安全地实现自身价值,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就一生,只此一生。我们总是希望遗憾可以少些再少些,幸福可以多些再多些。

    可偏偏世上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静下心来想想,这一切又有什么看不开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几十年后终究尘归尘,土归土,烟消云散。



    这一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生,我们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又在亲人的悲伤中离去。

    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与死,多数人到了年迈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健康长寿比荣华富贵更重要。



    这一生,可以过得很简单。

    不要计较得失,不要太在乎成败,只要你坚持了你想坚持的,热爱着你喜爱的,你为你的理想奋斗过,你为你想要的拼搏过,等你年老的那一天,你可以问心无愧,那么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不求事事出众,但求问心无愧。



    这一生,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要有太深的执念。

    万物存在即合理,所以不要老去问凭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强扭的瓜不甜,既然离你而去,就说明不属于你,强行得到的,也不会美满。

    要把精力放在值得你付出的地方,这样才会得到你应得到的。人生最大的善意,就是学会善待自己。



    这一生,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放手的,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你曾经以为离开了就活不下去的人,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

    一切的一切,只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一个过渡。失恋、失意,甚至失婚,以至我们在爱情里所受的苦,都不过是一块跳板,令你成长。有时候放弃,也是一次优雅的转身。



    这一生,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干嘛非把自己逼到角落?

    人就这么一辈子,做错事不可以重来的一辈子;碎了的心难再愈合的一辈子;过了今天就不会再有另一个今天的一辈子;一分一秒都不会再回头的一辈子,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眼前,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自怨自艾,痛苦追悔呢?



    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很多都是出乎意料的,开心、难过、成功、失败……

    总是在所难免,所以不要太纠结。如果你的一生还不错,你可以庆祝,如果你这一生很糟糕,也不要灰心,你总是幸运的拥有了这一辈子,不是吗?



    人的一生,没有来世。

    所以让我们从微笑开始!人活一辈子,开心最重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在快乐的心境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安全地实现自身价值,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0: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老得太快,聪明却来得太迟


    导读

    我们每天在等车、等人、等电梯、等开会的零碎时间中,不知不觉浪费掉了大把美好生命。别再等待明天了,否则你连今天都把握不住。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完满结局"上。

    把钱省下来,等待退休后再去享受。结果退休后,因为年纪大,身体差,行动不方便,哪里也去不成。钱存下来等养老,结果孩子长大了,要出国留学,要创业做生意,要花钱娶老婆,自己的退休金都被要走了。

    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善待自己时,就立刻去做,老年人有时候是无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可以做的事,年纪和健康就是一大因素。小孩子从小就要告诉他,养你到高中,大学以后就要自立更生,要留学、创业、娶老婆,自己想办法,自己要留多一点钱,不要为了小孩子而活。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朋友去年丧妻,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实在叫人难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来却总是如此。朋友说,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鲜花给她,但是他觉得太浪费,总推说等到下次再买,结果却是在她死后,用鲜花布置她的灵堂。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等到……等到……,似乎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就会如何如何……"我们对自己说。

    "等到我买房子以后!"……

    "等我最小的孩子结婚之后!"……

    "等我把这笔生意谈成之后!"……

    "等到我死了以后!"……

    人人都很愿意牺牲当下,去换取未知的等待;牺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钱,去购买后世的安逸。

    在台湾,只要往有山的道路上走一走,就随处都可看到「农舍」变「精舍」,「山坡地」变「灵塔」,无非也是为了等到死后,能图个保障,不必再受苦。许多人认为,必须等到某时或某事完成之后,再采取行动。明天我就开始运动;明天我就会对他好一点;下星期我们就找时间出去走走;退休后,我们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然而,生活总是一直变动,环境总是不可预知,现实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生命呢?我们毋需等到生活完美无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稳,想做什么,现在就可以开始做起。

    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预料未来,所以不要延缓想过的生活,不要吝于表达心中的话,因为生命只在一瞬间。

    记住,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空余恨。逝者不可追,来者犹未卜,最珍贵、最需要实时掌握的"当下",往往在这两者蹉跎间,转眼错失。

    人生短暂飘忽,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高天与原地,悠悠人生路;行行向何方,转眼即长暮。正是道尽了人生如寄,转眼即逝的惶恐。

    有许多事,在你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用心之前,已成旧人。

    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过后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也已离开了你。

    一句瑞典格言说:"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不管你是否察觉,生命都一直在前进。

    人生并未售来回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得到。将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时间才享受",我们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松口气",或是"麻烦都过去了"。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完满结局"上。

    找回迷失的生命,死亡也许是免费的,但是,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把握当下,莫等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0: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所逃避的痛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钥匙



    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批评别人,有时候这些批评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它已经在内心滋生了;我们也常常自责,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或者那样做事,自责让我们内心失去宁静与祥和。这些对别人和自己的评判为什么会不断地强迫性地发生?又有什么方法让我们不去评判,找回内心的宁静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如何做到不评判,回到宁静。

    评判的冲动是由内在的痛苦所滋生的
    当你评判的时候,你就将你的注意力从你自己那里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了。通过关注在外在,你阻止了自己注意到自己的内在正在发生什么。
    评判别人是一种企图改变世界,或者重新安排它以让它得到你的赞同的方法。它是能量的大出血——或者说是一种力量的丧失。你将力量给了那些你所评判的人和情境。它们占据了你的思想和注意力。它们让你入迷,就像一部占据了你的注意力的电影一样。

    当你评判别人的时候,你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你的目标和你的愿望,还有最重要的,你忘记了你的感受。评判的冲动是由内在的痛苦所滋生的。它不止是心理的冲动,在评判的冲动背后是一个物理的痛苦,这痛苦体验起来极为难受,所以你往往不去体验它,而是在冲动的驱使下去行动和评判。你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你不喜欢的行为上,那些让你不悦的衣服上,或者一个太高或者太柔的声音上。你给别人贴标签。

    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对别人和某个情境的评判的冲动的背后是身体的痛苦。当他们去注视别人的时候,或者对别人发火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不舒服隐藏起来了。除非他们能感觉到那个不舒服、对它变得熟悉、并挑战它,否则他们会一直强迫性地对别人和环境进行挑刺。

    从强迫性评判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是意识到你的痛苦
    回忆当你评判过而且现在也还在评判的一个人。你当时是怎么看他或者她的?现在呢?扫描一下你的能量系统。你都有哪些物理感觉,它们都在你身体的什么部位?允许自己去感觉你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想要掩藏的痛苦。对自己温柔一些。

    当一个人同意改变自己以适应你的标准的时候,你所获得的放松只是暂时的。去改变世界和别人的需要——评判的需要――并不是源自外在世界的,它是内在失衡的产物。在这个失衡被纠正以前,那个需要会一直存在。

    沉浸于强迫性的评判就像是吃止痛片。你今天吃了多少片?昨天吃了多少片?上个月吃了多少片?去年吃了多少片?如果每次你评判别人都是吃了一片止痛药,你已经吃过多少瓶了呢?如果你将那么多的痛苦都压抑了,那么你现在得有多痛苦啊?

    真正的问题不是那个痛苦,而是什么导致了它。在那起因被发现之前,痛苦的永久消除是不可能的,而强迫症也会一直继续。治疗症状是无法治愈它的起因的。从这种破坏性的依赖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你的痛苦,以及它在哪里发生——也就是你的能量系统以何种方式在哪些部位处理能量。

    阻止评判的冲动意味着去感觉内在的感受
    当你还在吃止痛片的时候要意识到你身体中的痛苦是很难的。所以首先要停止吃药,尤其是对评判这个止痛药,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你根本不用等到最后一片药的药效都褪去的时候。当你停止去强迫性的评判,你马上就能够感觉到是什么隐藏的痛苦制造了这种强迫症。

    阻止这个冲动意味着停止你所做的评判,而去感觉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任何东西,那么要有耐心。痛苦是在那里的。如果你去评判的冲动还在的话,如果你还是不断地在你的周围和别人身上看到令你讨厌的东西的话,你就知道那痛苦还在。

    如果你感觉到不舒服,并且开始评判,那么对自己耐心一些。一步一步地来。放松下来,进入你身体里面到感觉。对你的意识来说,这个地域可能是新的,但是自你出生以来,它就一直存在了。你的强迫性评判是一株一直在那里生长的植物。阻止这个评判的冲动就像是在这片地域里除草。对你的内在体验——包括你身体里的痛苦——变得有意识,就是将这株植物连根拔除的第一步。

    你在别人那里看到了你还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的品质
    当你评判别人的时候你也在评判你自己。你企图通过评判别人来逃避被评判的痛苦。这种复杂的方法就是为了不去看那些你不赞赏的自己的品质。你自己也有这些品质的想法让你感觉到痛苦或者羞辱,你甚至无法去想像它是真的。你对这些品质很关注,当你看到别人身上有这个品质的时候你马上就认出了它们,你就会对那个人发火、不悦、恐惧、或者失望,这就是评判的真正源头。

    如果你真的没有那些让你如此鄙视的品质的话,你对它们就不会有情绪反应。你就会只是按照它们所是的样子去看到这些欺骗、贪婪、欲望、不敏感、和其它的不足,并且自然反应。你不会去信任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你也不会在一个不敏感的人那里期盼敏感。你会毫不费力地去做这些事情。

    你对某些特定的品质的强烈情绪反应就是一种信号。当你收到信号时——也就是当你评判别人时——你就知道你在别人那里看到了你还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现的品质。

    你对别人的评判就是你对你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评判
    如果你没有看出你与那个你强烈评判的人有同样的品质,你就会在看到它们的时候变得愤怒、失望、鄙视。你对它们越是排斥,它们就变得越是厉害。同时,你也对别人那里的这种品质变得更加评判。那些让你不快的人会不断地出现在你生活中,或者不断回到你生活中。你会不断地评判它们,直到最后你认识到,自己对地球学校里的同学的不满其实就是你对自己的强烈评判,然后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这些品质。

    你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你对别人的强烈评判就是你对你自己所做的或者想做的事情的强烈评判?如果你能够接受的话,你将会有一个惊喜。你将会开始同情别人而不是斥责他们。你将会成为一个敏感的而不是批判的人。在你感受到自己的痛苦之前,你是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的。当你能够充分意识到你自己的痛苦的时候,你也能够意识其他人的痛苦了。

    你在阻止自己看到自己的哪个痛苦?
    当你发现自己在评判时,停下,扫描你的能量系统,注意你的身体里都有哪些感觉,它们都在什么部位,同时注意你正在浮现的思维,然后问你自己:“我在阻止自己看到的自己的哪些地方?”

    身体上的痛苦制造了评判,评判将你的意识从你的身体感受中转移到你的头脑活动中去了。当你评判别人时,你的注意力虽然放在关于他人的那些思维上,但是你的痛苦是一直都在的——这痛苦来自于能量以恐惧和疑惑的方式离开你的身体。

    一个去评判别人的冲动就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表明你需要将你的注意力放到内在上。它告诉你,你自己还有没有处理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是你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而不是去处理别人的问题。当你去评判别人的时候,你就逃避了一个自我探索的机会。

    一个法官会根据一些已经建立的规则——也就是法律——来评估一些情况。你对他人的评估也是基于一些已经建立的规则――也就是你自己所遵守的法律。评判就是想要别人服从你的法律。

    你的法律就是你认为别人应该去如何思考、打扮、说话、和行动的信念。它们也是你对宇宙的信念:它应该是怎样的,你跟它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当你的法律被违反了,你就责备他人、自己和宇宙。

    看到你的法律不被遵守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去评判那些不遵守它们的人就是不去感觉这种痛苦的一个方式。但是这并不能消除那痛苦,这也不能消除那痛苦的来源。当你评判时,你进入的是心智领域,在这里你无法感觉到你痛苦的感受。你感觉的痛苦越是强烈,你去评判的需要就越是强烈,这是为了避免去感觉你所感受到的痛苦。

    你必须对痛苦是如何以及在哪里发生的变得有意识
    不管你是否注意到你的能量系统,它都在运作着。想要停止你的痛苦——这痛苦创造了强迫性的评判——就需要你改变能量通过你的能量系统的处理方式。想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对它是如何以及在哪里发生的变得有意识。评判别人以及外在情境阻止你去这样做。

    评判别人就像是将你的注意力聚焦得很窄,并将它从你需要看的地方移开,因为你不想要去看它。你更愿意去用它来照亮那些不令人痛苦的图像――也就是你所感知的别人的不足,或者是宇宙的不公。除此之外的其它东西就隐藏在黑暗中,这其中包括带给你这个感知的痛苦根源。

    你一直逃避的痛苦,就是那把你一直在寻找的钥匙
    评判阻止了你向自己和他人显露自己。它是走向柔软的障碍。评判就是对他人或者宇宙的持续进攻,但是你真正在对抗的其实是自己的痛苦体验。评判阻止了亲密以及亲密关系中的感情。它是对恐惧的防卫,它是不足感,它是对意义和陪伴的渴望。评判是对你最想要的东西――亲密和接受――的抢先攻击,你在自己遭受拒绝之前首先发难。

    每一个评判都是恐惧以及对恐惧的痛苦体验的宣泄。当你不断地评判的时候,你释放出去的就是一条能量的河流。你本可以用这些能量来完成对自己生活的有意义和满意的构建。在你能够治愈那些创造了你的评判的痛苦之前,你对他人、自己、以及宇宙的评判是不会停止的。而这需要你对痛苦的觉察。

    你在一直逃避的痛苦就是那把你一直在寻找的钥匙。它是你与人类以及地球的巨大苦难的连接,同时也是通向你的慈悲的通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对孩子的塑造



    导读: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点,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家庭对孩子具有四个方面的塑型力。
    第一个是家庭的内部知觉。
    这是家庭的集体无意识,父辈们说不清,道不明,却一直在为此痛苦烦恼。他们可能为一些琐碎的事彼此争吵,抱怨与愤愤不平,这一切却来源于家庭内核的不稳定。观察什么事情能激起他们极大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什么事情造成他们的恐慌与混乱,什么事情又是他们不愿言明的禁忌,以此可以透视一斑。
    事实上,为钱争吵不休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喜欢对钱有控制力;为婚姻争吵不休的家庭,孩子对情感也敏感;深受慢性病与不健康折磨的家庭,孩子会把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为社会地位和权力大伤脑筋的家庭,孩子对社会的攻击欲就会增强,不是精英就成其为叛逆。家庭内部的知觉与父辈们的内心体验必然导致孩子的主动关注增强,发展的力量便以此为中心积聚。

    第二个对孩子有雕塑作用的是父母的行为。
    尊师重道的家庭,孩子知书识礼,喜欢藏书读书的父母,孩子小时候虽然也会撕书毁书,长大后却会自然的爱书读书,孩子的行为就像是父母行为的延续。要想孩子长成后孝顺自己,那你要好好孝顺你的父母,孩子看在眼里会记在心里,顺其自然的会孝义为先。抱怨孩子不爱学习的人,常常也不能在学习中获得快意,学习对他们是受罪,孩子也不会把学习当作乐事。
    在十年动乱后最初的三届高考,大多教师,医生、知识分子的子女考中,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因为知识获益和生存,孩子对学习也要灵光一些。现在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环境,这样的差异不再明显,但潜在的发展力还是不能小觑。父母的行为,生活习俗,兴趣爱好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功用,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装作喜欢那一行来做诱导。我们也观察到,打骂孩子,虐待与暴力也是有家族“遗传”的,父母的行为对幼小孩子有心理印刻作用,在孩子还未有自己的判断和决断之前,内心的认知和情绪模型已基本形成。

    第三个对孩子品行的雕塑力量是父母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描述,而非家庭内部的感觉,语言中有评价和判断,涉及价值观、世界观,但语言总是会激发内心情绪。心理学认同“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用什么方式与孩子说话,把孩子描述成什么样,孩子也慢慢的变成什么样。
    有些家长喜欢贬低、否定孩子,以为这样会激发他的自尊心和奋斗心,那样激发出来的自尊是假的自尊,是为了掩藏自卑的自尊,这自尊是做给父母看的。语言上贬低孩子,势必把孩子导向弱势人群,所以,心理学者都建议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肯定孩子,为他导航。
    在家庭治疗的技术中,常常使用夸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点的方法,为孩子营建一个自己还行的心理气氛,好的习惯和情绪就会慢慢接踵而至。夸奖和批评都可能是一种强化,批评缺点也可能强化或者建构了这些缺点,使孩子完整的自我变得百孔千疮。我们也观察到,好的老师和好的教育都是建立在积极肯定和奖励之上的,孩子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喜欢学习成了自然的事!

    第四个塑型力量是环境。
    环境的问题不是单个家庭能很好解决的,除了家庭的生活环境外,更主要是社会风气,社会教育状况,社会物质条件,社会治安秩序等。环境的改变必须是社会整体的努力,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对环境选择,减少与不良环境的接触。确保孩子的温饱与安静的学习条件,选择秩序严明、教育水平高的学校,鼓励孩子交往有上进心的同学朋友,以及欣赏社会正面文化与精神道德,做到了这些,家长们可以是问心无愧。
    对孩子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家庭潜藏的“债务”,压力是无形的,家长们被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们鼓励父母对自我的家庭做深层觉察,画一个家系图来分析家庭的“问题”,有觉察的父母不会把一些不健康的压力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失去生存的快乐。富裕满足的父母不让孩子从小就过于舒适安乐,保持孩子奋斗独立的个性。有其父有其子,虎父无犬子看起来不错,其实做到也很难。每一代人都有一个家族发展中的自然位置,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感”,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化解不利因素,如何利用家族的内部压力让孩子在成长中获益。

    说到双亲对孩子的教育,我就想起一个故事叫临江之麋。讲一只小鹿从小与几只小狗作伴,在它看来狗是一种友善的动物。长大以后,主人带它重返自然、回归森林。不久,它将凶猛的猎犬看作朋友而惨遭恶运。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种印刻效应,即刚睁眼的小鸭会把孵蛋的母鸡看作妈妈;长大的鱼会游回它的出身地去产卵。
    人类在幼年时期,双亲与环境对其心身体验产生的影响很像这种印刻效应。如果说孩子的心理、个性出生时是一张白纸,五岁时已被双亲想当然、胡乱涂鸦到无处可再下笔。一位女性告诉我:"儿时非常痛恨母亲因为烦心之事打我出气,曾经发誓为人母时决不动手。不想世事难料,我的女儿依旧成了我的替罪羔羊。看到女儿泪眼汪汪且胆颤心惊,我真感觉是造化弄人"。不妨记住,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可能来源于你对儿时经历的反刍。

    记得小时候,邻居娶了一位二十岁的漂亮媳妇,行为乖巧,深得大伙喜欢。但她有个怪癖极其怕猫,怕到望猫即逃的地步。住宅院里,本有两户人家养了猫,一黄一黑,习惯了邀欢取宠,游手好闲。看到那女子避猫时那种风声鹤戾、草木皆兵的慌乱样,邻居们甚觉好笑,常装猫叫来逗趣她。
    一晚纳凉,大家围坐天南海北谈兴正浓。突然"猫呜"一声那只黑猫从天而降,正好掉在这女子的头上,只听一声惊叫人就晕倒了。肇事者这才明白玩笑开过了头,急忙送往医院,守了两天两夜她才从歇斯底里的状态下复原。
    从此,人们逗她的胆子已不再有,两只骄傲的猫也被主人送往它乡退避三塞。后来才知这女子的母亲有洁癖,厌恶一切小动物,从小就经常危言耸听来恐吓她。若干年后,女士虽不再怕猫,但她的儿子长到十二岁连刚出壳的小鸡都不敢碰,可谓青出于兰。恐吓也许是家长教育孩子最经常、也是最无赖的杀手锏。使用不当,孩子心灵深处就会留下难以消除的惊恐体验。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有一个朋友,她出身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崇尚自由、平等与博爱。她的丈夫却是东北人的后代,夫权意识明显。他们在大学相识、相爱。恋爱时节,两人尚能平心相容、克己相待。结婚后,角色变了,尘封多年儿时耳闻目染的陈规陋习似乎顺理成章地来了个借尸还魂。家庭中优先权之争给这段原本美满的婚姻画了个句号。
    家庭两个字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尚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和文化沉积,一种荣格笔下的集体无意识。但家庭常常也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
    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与社会相处;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你的孩子一个好品质,恰恰你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倍受折磨的自悲和自贬。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点,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

    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0: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他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2016-07-09 达真堪布

    看到他人的过失
    即是自己的业障

    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不要以为自己无足轻重。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佛法、大圆满法、上师的代言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佛法、代表着大圆满法、代表着上师。很多人都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去看佛法、看大圆满法、看上师的。我们都是一颗能将佛法,能将大圆满法传播开来,能将大圆满法之火燃遍大地的火种。尽管我们还是凡夫,我们还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具足圆满的慈悲与智慧来救度众生,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在自己的位置上如理如法地修行。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翻天覆地的改变,通过自己温和善巧的言行,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让他人去了解佛法,认识佛法,走近佛法,接受佛法,最后修持佛法。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救度众生。

    有些人错误地理解了救度众生的含义。他们对佛法的了解及自己本身的修持都有偏差,言行也不如法,却以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去进行所谓的“救度众生”,结果是到处造业,到处伤害众生。有的将他人引向歧途;有的没等救度他人,却先被他人影响,偏离了修行的正道。

    在末法时期修行,会有无数的违缘与障碍,我们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正知正见,这种强大的力量足以将我们好不容易对佛法、对修行生起的一点点信心摧毁或淹没。所以修行的初期,不要妄想去救度众生,只要把自己修持好,就是救度众生了。

    我无数次地说过,修行是修正自己——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要将佛法当镜子,但只能照自己,不能照别人。业不重不生娑婆,无始劫以来,在辗转轮回的过程中,我们造下了无数的恶业,积累了无数的恶习,其中的一个习气就是让我们习惯于将目光向外,习惯于去看他人的缺点与过失。其实,无论我们自认为修行有多么好,我们依然有恶劣的习惯与习气,在这一点上,我们同其他人没有区别。我们自己——所谓的修行者尚且烦恼习气深重,很多事情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我们连战胜自己都很难,为什么还要用种种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呢?我们连控制自己都很难,还能要求那些不修行的凡夫怎么样呢?

    所以无论我们自认为修行有多好,我们毕竟还是凡夫,无法像诸佛菩萨那样洞察、测量与了解他人的心。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看到的,在他人身上所显现的善与恶、对与错是实质性的,还是表面上的;是因缘果报还是业障烦恼;是上师三宝、诸佛菩萨的化现,还是上师三宝对他人的加持而成为我们修行的对境。如果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标准与喜好,去妄加观察、评论、修正甚至指责他人的过失,是极容易造业的。

    观察、评论他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眼睛没有错,外境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心。当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所谓的缺点与过失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心与行为已经不纯正了。能够看到别人的缺点与过失,就是我们自己的业障,就像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脏脸。如果对此不加以警觉和修正,我们的修行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这一切不仅让我们的修行没有任何功德,相反还会造下无边的罪业。

    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善于去观察、发现、欣赏生活与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面,然后将之变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才能逐渐变得高尚与纯粹,这样才能真正与佛法相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0: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



    我们所听说的天堂,是在身外非常高远,无法看见的地方;这样的教法和观念从久远以前流传下来,让我们在活着时没办法如实地去了解。
    根据这种教法,要做很多善事,累积福德,才能在死后上天堂。在天堂里有很多层次,从最低的到最高;如果做善事不多,只能去较低的层次,做愈多善事,到的层次愈高。所以,大家认为在活时必须做很多的善行,死后才能到天堂,我们一直期待着未来的结果,而不曾想过现在。

    让我们仔细地想想,既然现在还无法知道天堂的模样,也不能感受到天堂的滋味,怎么能寄望于死后呢?现在、当下这个时刻,还不能接触到天堂,却在幻想未来的天堂,这样的天堂是无法证明的。

    长久以来,我们被如此教导着,以至于误解或忘记了真理的存在。也因此,我们在现世不能看见真正的天堂,一直期盼未来。这是一些不知道,没有办法看见,或是不了解佛法的人们对天堂的解释。他们不知道自己,无法看清本质,已经迷失了自性。

    天堂,对没有迷失的人们而言,是存在于当下的;他们能够知道,看见,并接触现在这个时刻。就像经典所说,不要往身外求,它距离我们很近。巴利文“Sacha”是指良好的心境,每当我们看见某些事物,心中不觉得高兴或悲伤,没有瞋心,我们就活在天堂中。因此,当眼睛看的同时,也请你们观察自心和觉受。假使内心很清净平稳,那就是天堂的境界。同样地,当耳朵听时,不管声音好坏,如果不觉得高兴或不高兴,心在此时便处于天堂。

    这样的天堂每个人在活着时都可以亲证。不要浪费时间谈论未来,现在,当你们读这篇文章时,你们可以看见自己的心吗?可以觉知自己的感受吗?如果心中平静安然,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这就是天堂。

    假使有人想要到天堂,应该让自己的心保持在清净平稳的状态。如果当下这个时刻美好,就不需要期待未来的天堂。因为天堂在此时此刻存在,它也将于未来展现。
    反之,如果天堂不存在于当下,即使全力渴望、期待或祈求,我们未来也将无法到达,因为它不能证明。

    接下来,要讲“地狱”。
    地狱也是在心中。每当心痛苦烦恼,我们便处于地狱。当眼睛因为看到人或事物而感到不高兴或不快乐,那表示我们已经是在地狱中。

    因此,当眼看时,要注意自己的心,不要让它扰乱我们。每当觉得不自在,迷惑时,那就是地狱。
    如果所见或所知干扰我们几个小时,甚至很多天,那表示我们漂浮和沉溺于地狱就有几个小时或很多天。

    同样地,因为听到声音而让心不自在和迷惑时,那已是地狱的境界了。因此,当耳听时,如果看到自己的心不快乐,也是在地狱中。这样的地狱现在每个人就能亲自体会。

    简单的说,天堂在心中,地狱也在心中。
    听了这样的讲解,如果大家还没有改变对天堂和地狱的看法,还在期待死后的天堂,仍然不看见自己的心,我将会感到失望。
    我所讲的天堂与地狱是当下可以证明的。希望每个人在现在这个时刻都能接触到真实的天堂与地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1: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成为自己后,你也会允许别人成为他们自己


    01
    当你开始觉察时,就能打破束缚

    我是谁?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答案有多简单。

    观察你与人们,以及与情境互动的方式,而不要抗拒与响应,当你熟悉了这个过程,你就越来越能够觉察自己的念头、意见与判断,然后与它们保持距离,并且在每一种情境下都能维持平静。当你能够观察,而不将任何情境贴上好或坏的标签的时候,你就能将自己自由释放。

    我们是完美的!然而,念头、信念、意见与判断是不完美的,这些干扰与局限的程序与记忆,就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它们通过社会与我们的经验,输进我们的意识里。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并不只是记忆而已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开始观察,而不会被结果所捆绑,并且回归到最初的完美状态。

    不幸的是,我们最普遍的运作方式,就是在决定、行动或感觉之前,只是等待某些情境出现,我们根据外在的环境,变成某个样子,并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原貌。结果,我们就任由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环境与外在的因素来定义我们的认知。

    02
    当你开始欣赏自己时,所有的美好就会回归到你的身上

    为了发现自己和神性、内在平静的连接,我们需要回归实相,并且心领神会地知道,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切。这也将让我们成为自己,并开始存在于信任与灵感之中,在此,所有完美的时刻都会回归到我们身上。

    无一例外的,当你停止按照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来定义自己时,你将接收到更多自己无法想象的东西。

    一旦你回复到自己真正的本质,开始欣赏自己,人们也就更能欣赏你。人们将透过你的爱而认识你,并且尊重你与你的自信。他们对你的认可,与你的学历或你所拥有的东西都毫无关系,就仅仅与你本身有关。

    这项方法既简单又顺理成章,一旦你开始释放自己,你就将注意到自己不需要对人们说太多话,他们就已经开始好奇地向你探询:“你究竟对自己做了什么呀?你都做了些什么呢?你看起来有些不一样,好像年轻多了!”



    03
    当你成为自己后,你也会允许别人成为他们自己

    玛莉安娜·威廉森 (Marianne Williamson) 曾说:“我们最深的恐惧,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匮乏,相反的,我们那最深的恐惧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无比强大。不是我们的黑暗,而是那个光明让我们感到害怕至极。

    我们常自问:我怎么有可能是聪明、优雅、英明与伟大的呢?事实上,我们为什么不是呢?你正是上天的孩子,是你把自己给贬低了,这样会让你无法在人间有所贡献,如果只为了让别人在你身边感到安全些,所以就让自己萎缩变小,这样想实在是太愚昧了!

    我们生来就是要彰显上天的荣耀的,而这荣耀正在我们里面,这可不只在部分人里面,而是每个人都有。当我们让自己内在的光亮闪耀,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也允许别人同样这么做。当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被解放出来,我们的出现也会同时解放了其他人。

    当你成为你自己之后,在你出现时,你就会允许别人也同样成为他们自己。

    04
    学会为自己“清零”

    这一开始或许有些困难,但一旦你有了觉察的经验,也就是回到了零的状态(没有意见、判断与期待),你就会想要经常回到那个状态,哪怕只有灵光一现而已。当你越是经常练习,就越容易保持觉察。当下一个记忆又开始播放,它会迫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觉察,正因为如此,你就必须给自己下一个机会继续练习觉察并做你自己。

    渐渐地,你就会觉得自己像小孩般地自由,只管观察与赞叹这生命的奥妙。到了一定的阶段,相较于毫无觉察的状态,反倒是保持觉察状态与做自己变得更容易一点。一旦你开始练习,你的身心就会记住那种感觉,这种感觉也会常来找你,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放掉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就时时刻刻都能到达宁静与喜乐的状态了。

    记住!你正在追求的安全感与快乐,并不存在于你所拥有的物质、学历与关系中,它比你想象的那些都要来得更加容易。

    没有,绝对没有外在的东西能够让你变得更完整与完美,任何你现在认为必要,而且可以向外求的东西,都只能让你感到短暂的兴奋,这只是一种依附关系,迟早都会消失,或者让你对它们渐渐失去兴趣,而且你可能还会因此受伤。

    让自己自由!请相信你已经拥有自己所需的一切,再也不需要其他东西了,放下并且允许内在最了解你的那个部分去指引与保护你。回归到完美的你,你将会发现上天的所在,以及你所需要的每一件事物。它们都在哪里呢?就在你的内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8 22:22
  • 签到天数: 82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7-12 15: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你爱做的事,你就是自由的人


    原文  |  克里希那穆提

    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但在青少年时代如此,在我们一生中,这个问题都存在着。除非你亲自弄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则你会做一些对你没有太大意义的事,你的生命就会变得十分悲惨,正因为你过得很悲惨,你就必须从戏院、酗酒、阅读数不尽的书籍、做社会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来让自己分心。

    所以教育者是否能帮你找出你终身想做的事,而不管父母及社会对你的期望?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不是吗?因为你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然后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你只好去做人人羡慕的律师、政客或这个那个,于是你就不会快乐,因为那份职业会变成毁灭你自己及其他人的工具。

    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你爱做的事,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选择职业,因为那将使你永远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爱做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做一件事,就不会有选择的问题了。你心中有爱,让爱自己去运作,它就会带来正确的行动,因为爱是永远不会追求成就的,它也永远不会陷入模仿中。

    但是如果你只是任意做一些你喜欢的事,那并不是你真爱做的事。发现你真正爱做事,需要很深的专注力及洞察力。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

    如果你做工程师只因为你必须赚钱谋生,或因为你的父亲及社会希望你这么做,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强迫。任何形式的强迫都将制造冲突、矛盾。可是如果你真的爱当一名工程师,或是科学家,或是你希望种树、画画、写诗,不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只因为你爱做这些事,你将发现你永远不会和任何人竞争。我想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真正线索——爱你所做的事。


    当你年轻时,要弄清楚自己到底爱做什么是很困难的,因为你想做的事有那么多。你想做工程师、火车司机、翱翔蓝天的飞行员或是有名的演说家、政治家。你也许想做艺术家、化学家、诗人或木匠。你也许想用头脑或用双手工作。你如何能弄清楚到底这些事是你真正爱做的,还是在社会的压力下造成的反应?

    发现你真正爱做什么需要很大的智慧,如果你害怕不能赚钱谋生,或不能适应这个腐败的社会,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弄清楚到底你爱什么。如果你无惧,如果你拒绝被父母、老师推向传统的模式,你也不愿意被社会上肤浅的需求所影响,你就可能清楚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要弄清楚,你就不能害怕自己无法谋生。

    我们大部分人都害怕无法谋生,我们说:“如果我不听从父母,不适应社会,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因为恐惧,所以我们总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爱、只有冲突的,这种内在的冲突就是导致具有破坏性野心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当了律师或商人,在内心里仍然强烈想成为画家,那么在你的余生中,你会变成一个既无趣又疲倦的人,你会生活在折磨、沮丧与悲惨中,你被毁了,而你也毁了别人。

    这是一个提供你思考的重要问题,因为当你长大以后,你的父母必定希望你做某些事情,而你如果对自己并不十分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你就会像被带进屠宰场的羊。

    但是如果你已经清楚了什么是自己爱做的事,并且献上自己的整个生命,那么你的心中就没有矛盾,在那种境界里,你的存在和你的行为就完全合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